4/04/2007

关于哲学(1)——读黑格尔(2)

哲学在哲学科学体系中;哲学的前提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总体分为三部分:

“1. 逻辑学,研究理念(the logos)自在自为的科学。
2. 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哲学。
३.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学。”

从黑格尔的体系来看哲学,哲学是精神哲学的第三个阶段,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哲学扬弃了它的异在,作为自觉的意识回到它的真纯自身,以纯粹思 维 的形式把握自己的整个过去,即扬弃过去。而这认识的结果就是体系的开端:逻辑学,也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部分。恩,这个体系仿佛是一条咬着自 己尾巴的蛇。

这里,顺便简单谈谈黑格尔哲学的开端。黑格尔的逻辑学从纯存在或纯有(pure Being)、无(Nothing)开始,到最后的绝对精神,俨然就是一部理性化的创世说,黑格尔仿佛是理性的推导出世界是如何从一个纯粹的空无(纯有和 无)中诞生的,恩,好像无中生有。哦,这是我曾经的误解。黑格尔在他的体系中还有一个绪论部分,这个部分就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步著作《精神现象学》,马克 思称它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精神现象学》的所达到的整个结果就是逻辑学开始的前提,

“在 我的《精神现象学》一书里,我是采取这样的进程,我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首,进而从直接意识的矛盾进展逐步发展以达到哲学的观点,完全从 意识矛盾进展的历程以指示哲学观点的必然性。(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当那书出版的时候,我把它当作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因为哲学的观点本身即是最丰 富最具体的观点,乃是经过许多历程而达到的结果。所以哲学知识须以意识的许多具体的形态,如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等为前提”。

因此,事实上,哲学在开始时思考时,这个对象已经在那儿了,而且这个对象是具有丰富内涵的,问题只是哲学要求进一步用概念、用范畴去把握这个对象,而在开始 的时候,思维还没有展开自己,还没有任何范畴可以用来去规定这个那个最开始的范畴,所以那第一个范畴,只能是一个给定的直接的东西,是个完全无规定性的东 西。当初我没有从整个体系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很奇怪开端怎么是一个完全抽象空无的东西。

说黑格尔的整个哲学科学体系是一部创世说,也没有错,不过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从混沌到有序,而在开始时,世界或上帝已经在那儿了。

哲学被放在整个科学体系的最后阶段,还可以看看黑格尔的这一段话,这段话比较形象,是歌德《浮士德》中那句名言,“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活的金树是常青的”,的哲学版,

“关于教导世界应该怎样,也必须略为谈一谈。在这方面,无论如何哲学总是来的太迟。哲 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概念所教导的也必然就是历史所呈示的。这就是说,直到现实成熟了,理想的东 西才会对实在的东西显现出来,并在把握了这同一个实在世界的实体之后,才把它建成为一个理智王国的形态。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 变老了。对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青,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法哲学原理》“序言”p13, 以后简写 法)

黑格尔把哲学比作密纳发,即雅典娜,的猫头鹰,就是说哲学其实就是绝对精神对自己的思维地认识。黑格尔所要反对的是那帮自诩聪明的教导家们在一旁对这个世 界指指点点,教导我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样的哲学仿佛像导师一样走在我们的前面,指导现实。哲学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洞幻想,不是把自己的私欲掩盖起来的 “应当”,哲学所要认识的是现实。而理念(the logos)就是现实。当然黑格尔关于哲学的这一观点后来招到了马克思的批判,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但就黑格尔强调现实,反对空论,无疑是正确地。马克思所批判的并不是这个。

哲学的定义

在 《小逻辑》$2节(后面我用“(小,$2)”的简写形式)中黑格尔给出了哲学的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我不是很清 楚“事物”的意思,我还是从体系的角度认为这里的“事物”是指扬弃在绝对精神内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经验。必须注意这里的“思维”的含义。在这个定义后面,黑 格尔立刻强调:

“不过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 中,思维成 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所以哲学思维无论与一般思维如何相同,无论本质上与一般思维同是一个思维,但总是与活动于人类一切行为里的思维,与 使人类的一切活动具有人性的思维有了区别。这种区别又与这一事实相联系,即:基于思维、表现人性的意识内容,每每首先不借思想的形式以出现,而是作为情 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而出现。——这些形式必须与作为形式的思维本身区别开来。”

所谓概念式的认识,从知性的角度说,就是抽象掉具体的经验的质料性,从理性的角度说,概念还是具体的,是包含自己的否定于自身中的。或者说,“是以思想、范畴,或更准确的说,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小,$3)。

所谓表象,“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直观、欲望、意志等规定,一般被称为表象”,“情绪、直观、印象等,就是这个内容所表现的诸形式”(小,$3)。

“意 识的真实内容,一经翻译为思想和概念的形式,反而更能保持其真相,甚且反而能更正确的认识”(小,$5)。这个翻译的过程就是反思,这里是“反复思索 (Nachdenken)”的意思。“反思”是黑格尔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很多意思,这是一个。这个反思的过程,就是前面提到的关于哲学对精神的整个过去的 扬弃的过程。黑格尔这里提出的这个观念,如他所说,是“一个旧信念”,我以为,他指的就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信念:

“惟有通过思维对于事物和在事物身上所知道的东西,才是事物中真正的真的东西;所以真正真的东西并不是在直接性中的事物,而是事物在提高到思维的形式、作为被思维的东西的时候。”(《逻辑学》“导言”p26,《逻辑学》以后简写为逻)

我之所以认为黑格尔说的这个信念是古希腊的,一是他说的“较早的形而上学”应该指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他不加修饰的说道形而上学一般都指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二是我自己的看法。

泰 勒斯(Thales)提出他著名的论点,万物源于水,的时候,至少隐含了这么一个假设,我们不应该把感官所接受到的杂乱变化的印象当作事物本身。从后来一 个又一个古希腊哲学家更详细的理论——我们关于泰勒斯的资料很少,且都是间接的——看来,作为事物本质的是被思维所把握住的,而且唯有思维可以把握住。这 就是黑格尔前面谈到的。

Digg!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