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2006

1500年——《全球通史》读书札记2

1. 历史的突变



公元1500年前后是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从这之后,西方文明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地球上各个文明区域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直到今天的地球村。Stavrianos以此将他的书划分成了上下两册。


在1500 年以前,所谓全球史,主要的是欧亚大陆的文明史。在那个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最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事件当然的是几次蛮族的大规模入侵。Stavrianos将 公元500年作为1500年前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分野,公元3-6世纪的大规模蛮族入侵结束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时代,开启了中世纪文明。但这个说法多少都 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因为在这次入侵中,被较彻底摧毁的只是西方文明。不过考虑到今天占统治地位的是西方文明,所以这些对西方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的入侵也就对 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1500年以后,有了真正意义的全球史。这以后的一个重要的分野是1914,西方的衰落,先是东欧,接着是 整个海外殖民地的相继独立,同时相伴的是西方的成功,“全球一体化的空前发展”。在1914年以前,重要的年代是1763年,这一年七年战争结束,《巴黎 和约》签订,英国人在北美洲和印度取得了主导地位,走上了“通往世界帝国和世界主宰的道路”。在1914年之后,重要的年代是1939年,二战爆发。


对 于造成历史分野的事件,除了搞清楚事件本身外,更重要的是这事件产生的原因(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等等),和对各文明以及它们之间关系 的影响。其它重要的原因还有,为什么是在这一时期而不是别的时期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在这一地区而不是别的地区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各个文明的反应不一样 等等。总之,这些事件是研究全球史的契机。而作为全球史的基本概念就是文明。

2. 文明


文明是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地域等不同 的一个新的概念。与社会不同,文明比社会更稳固,时间更长。比如中华文明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与种族不同,文明可能由多个种族组成,典型的如伊斯兰 文明。与国家不同,比如西方文明包括了很多国家,而中国国境内有伊斯兰文明。与地域不同,尽管文明具有地域的性质,比如伊斯兰文明在欧、亚、非都有大量分 布。因此,文明是一种大的(空间、时间)、综合的(历史、社会、经济、心理等)视角和研究方法。全球史观需要文明这个概念。

Stavrianos在第二编开篇提到:


“‘文明’一词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区分文明和新石器时代部落文化的一些文明的特征: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交税,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

3. 地理大发现


是 什么促使西方开始地理大发现?西方何以能够进行这次大发现?何以能够最终胜利的完成这次大发现?为什么首先是从伊比利亚开始?为什么伊斯兰世界没有进行这 次大发现?为什么中华帝国在一次辉煌的远征后就退出了海洋?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文明发生了什么变化?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远东的儒家文明发生了什么变 化?整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文明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文明的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关于这些问题,大致有如下主题需要考察:
  • 蒙古帝国,伊斯兰世界的扩张是1500年前重要的世界大事。
  • 欧洲的封建制度,民族国家的兴起,宗教和国家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出现等等。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伊比利亚的地理大发现。
  • 西北欧的崛起以及三大革命。


Digg!

哲学的用处——《哲学问题》读书札记1

哲学有什么用?这句话,至少可能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类似于彼拉多的“真理是什么”,一种是的的确确不明白。这里指后者。严格的说来,“有用”这个词是要 讨论的。这使得“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本身成了一个哲学问题。这里就按哲学提供了什么知识来促进了人类的生存状况理解吧。另外,追问“有用”似乎隐含着 这样的假设,即,没有用的东西其存在就是不合理的。记得伯努利家族有一个(谁我忘了)在给傅立叶的一封 信中曾批判过关于数学有用没用这个问题,他最后说数学只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我感觉到这里似乎确有一种贵族式的高傲,但是它至少告诉我们“有用”并 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正就像基督徒研究神学,可以说是为了上帝的尊容,或出于对上帝的爱,又如小孩煞有介事的观察蚂蚁搬家,小猫围着自己的尾巴打转一样, 不关“有用”的事。

其实注意到这些现象是很有趣的,很少有人问物理有什么用,linux有什么用,摄影有什么用等问题。物理学在二战和 二战后发挥的作用是如此巨大,比如原子弹,激光,半导体等等,不论是不是学物理的,恐怕都不会有人问。linux,对于知道的人来说,作用是如此显而意 见,已经不成问题了,而对于不知道的人,他又怎么能对他不知道的东西提问呢?至于摄影,这是个爱好问题,只听到有人问“你喜不喜欢摄影”。而哲学呢,既不 像物理学那样直接影响了人类社会,也不像linux那样作用如此直接明显,又不像linux那样基本只为部分人士知道,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可以谈哲学, 更不像摄影那样是个“爱好”问题,因为哲学要回答的问题太重大了,很难轻松对待。而且,这个哲学史吵吵闹闹的,就没个确定的结论,当然让人怀疑,是不是吃 饱了撑的?

正如前面讨论过的,“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多少有点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同样的问题很少发生在科学的身上。但是公正的说,历史上 哲学真的就没有发挥作用吗?马克思的理论,你说这是口号也好,真理也好,谬论也好,历史难道不是结结实实的被影响了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 力量”,这是历史所表明的哲学的用处。那么,为什么哲学总是会要面对这样的质问呢?(但同时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二战以后哲学书籍出现畅销的情况却是以 前所没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哲学对于自己的问题没有确定性的回答。 注意,这并不是说哲学结论模棱两可,而是说哲学的结论并不像科学结论那样能够取得普遍的同意(虽然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赖长毛智力有限,不服王 化,隧成今日哲学之混乱局面,罪莫大焉)。翻翻哲学史就知道了,整个就是不断的争吵,从西元600多年前就开始,一直吵到现在,也没有个大家都同意的结 论。虽然黑格尔说这样看哲学史是不对的,要从矛盾发展的角度去看,要把整个哲学史看作哲学的展开,但毕竟也只是一家之言。因此,哲学虽然产生过影响,但他 不同于科学的影响。罗素在《哲学问题》中说,

... 因此,现在所以要推荐研究物理科学,与其说根本原因在于它对学生的影响,不如说在于它对整个人类的影响。这种实用性是哲学所没有的。除了对于哲学学者之 外,如果研究哲学对别人也有价值的话,那也必然只是通过对于学习哲学的人的生活所起的影响而间接的发生作用。因此,哲学的价值根本就必须求之于这些影响。

虽 然我认为罗素完全将哲学的影响归结于个人行为过于偏狭,但是哲学的影响的确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同意。这与科学不同,科学发现的规律不需要等到你同意才发生 作用。而哲学不行,我可以不接受你这一套哲学,而且可以列出充分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在他人看来多么荒谬,因为这个理由对于他个人也许真的是合理的。对于 哲学的这个性质,我觉得更好的表述,或者更本质的表述是马克思关于哲学的党性的理论。

按照罗素的意见,哲学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哲 学的价值也恰恰在于这些不确定性。罗素大概是按照问题的性质来进行这个划分的。这个性质就是问题具不具有解决的可能性。第一个方面是对于那些可能被解决的 问题来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对于那些不可能被解决的问题。先说第一个。罗素说,

哲 学和别的学科一样,其目的首先是要获得知识。哲学所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和由于批判我们的成见、偏见和信仰的基础而得来的知识。但是 我们却不能够认为它对于它的问题提供确定的答案时,会有极高度的成就。... 因此,哲学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是真实的,而且还是明显的:有了确定答案的问题,都已经放到各种科学里面去了;而现在还提不出确定答案的问题,便仍 构成为叫作哲学的这门学问的残存部分。

西方哲学开始于泰勒斯的一句话,万物源于水。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他直截了当的提出哲学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不牵扯神话中的事物”。泰勒斯继承了神谱中对于世界“做某种解释的愿望”,同时“以理性代替幻想,用智慧代替想象,摈弃超自然的动因作为解释 的原则,而以经验的事实作为探究和解说的基础”。到伽里略说"the language of God is mathematics"时候,现代物理学继承了哲学以自然解释自然的传统,抛弃了对于世界的式因和目的因进行解释的任务,规定了自己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从哲学中脱离出去。但是哲学在物理学中的作用并没有消失。下面是爱因斯坦的两段话,论述了哲学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它帮助我们摆脱各种成见和偏见。

"I fully agree with you ab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methodology as well a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So many people today - and even professional scientists - seem to me like somebody who has seen thousands of trees but has never seen a forest. A knowledge of the historic and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gives that kind of independence from prejudices of his generation from which most scientists are suffering. This independence created by philosophical insight is - in my opinion - the mark of distinction between a mere artisan or specialist and a real seeker after truth.

"How does it happen that a properly endowed natural scientist comes to concern himself with epistemology? Is there no more valuable work in his specialty? I hear many of my colleagues saying, and I sense it from many more, that they feel this way. I cannot share this sentiment. ... Concepts that have proven useful in ordering things easily achieve such an authority over us that we forget their earthly origins and accept them as unalterable givens. Thus they come to be stamped as 'necessities of thought,' 'a priori givens,' etc. The path of scientific advance is often made impassable for a long time through such errors. For that reason, it is by no means an idle game if we become practiced in analyzing the long-commonplace concepts and exhibiting [revealing, exposing? -Ed.] those circumstances upon which their justification and usefulness depend, how they have grown up, individually, out of the givens of experience. By this means, their all-too-great authority will be broken."

当 然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这样认为,虽然杨振宁好像说过物理研究到最后是哲学之类的话,但他对哲学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并没有做出什么肯定。我想这并不重 要,哲学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地位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哲学在批判成见,偏见和信仰不可否认的作用,怀疑和批判是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面前没有什么是 可以无条件宣称自己是真确的,上帝也不行(笛卡尔虽然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但是这个论证本身把上帝放在了第二位,第一位是人类理性的裁断)。关于哲学的第二种不确定性,其所处理的问题都与人类有重大深刻的关系,

有 许多问题——其中那些和我们心灵生活最有深切关系的——就我们所知,乃是人类才智所始终不能解决的,除非人类的才智变得和现在完全不同了。宇宙是否有一个 统一的计划或目的呢?抑或宇宙仅仅是许多原子的一种偶然的集合呢?意识是不是宇宙中的一个永恒不变的部分,它使得智慧有着无限扩充的希望呢?抑或它只是一 颗小行星上一桩昙花一现的偶然事件,在这颗行星上,最后连生命也要归于消灭呢?善和恶对于宇宙是否重要呢?或者它们只有对于人类才是重要的呢?这些问题都 是哲学所设问的,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不论答案是否可以用别的方法找出来,看来哲学所提出来的答案并不是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其真确性的。

关于这些重大问题,有些哲学家认为是可以有真确的看法的。不过罗素持否定态度,他说

因此,我们要再一次说明,哲学的价值必然不在于哲学研究者可以获得任何一套可明确肯定的知识的假设体系。

虽然没有确定的答案,罗素认为我们关于可能性的知识却括大了,

哲 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 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长了我们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它把从未进入过自由怀疑的境地的人们的狂妄独断的说法排除掉了,并且指出所 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的一面,使我们的好奇感永远保持着敏锐状态。

正是这种关于可能性的知识,使得我们解除了心灵的禁锢,摆脱了个人狭小的圈子,廓然大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因此,罗素得出结论说

哲学冥想就是一条出路。

只 要心灵已经习惯于哲学冥想的自由和公正,便会在行动和感情的世界中保持某些同样的自由和公正。它会把它的目的和欲望看成是整体的一部分,而绝没有由于把它 们看成是属于其余不受任何人为影响的那个世界中的一些极细琐的片断而产生的固执己见。冥想中的公正乃是追求真理的一种纯粹欲望,是和心灵的性质相同的,就 行为方面来说,它就是公道,就感情方面说,它就是博爱;这种博爱可以施及一切,不只是施及那些被断定为有用的或者可尊崇的人们。因此,冥想不但扩大我们思 考中的客体,而且也扩大我们行为中的和感情中的客体;它使我们不只是属于一座和其余一切相对立的围城中的公民,而是使我们成为宇宙的公民。在宇宙公民的身 份之中,就包括人的真正自由和从狭隘的希望与恐怖的奴役中获得的解放。

关于哲学的冥想的自由和公正如何成为行为上的公正,如 何就成了公道和博爱,罗素并没有在这本书中论及,我不清楚。而且,冥想在现实面前有多大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思想和行为脱节甚至相悖,这并不是很 少见的现象。这冥想算不算是逃避现实呢?当然,逃避也是一条出路。而且,作为思考哲学的人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历史的局限的,哲学家也不可能真正成为宇宙的公 民,即使在精神上,因此对于现实的各种偏狭和成见,也不能完全采取超然的态度。但不管怎么说,正是哲学的这种不确定性所揭示的巨大可能性成为人类历史中非 常革命的因素,为人类的进步指引了方向。

Digg!

12/25/2006

一周趣闻

1. 有没有自由意志?神经科学家正在颠覆我们关于意志的认识。

2. Grigori Perelman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数学家们还得花一年时间来最后确认这个证明的正确性。

3. 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足球?宇宙是有限的和小的,它的形状就像一个足球,一个十二面体。据说这个模型能解释很多现象。想想夜空为什么会是漆黑一片?

4. 负折射指数物质德国科学家在制造具有可见光下负折射指数的物质的竞赛中胜出。

5. NASA捕捉到宇宙第一批物质New observations from NASA's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strongly suggest that infrared light detected in a prior study originated from clumps of the very first objects of the Universe. The recent data indicate this patchy light is splattered across the entire sky and comes from clusters of bright, monstrous objects more than 13 billion light-years away.

6. Jeremy Allison从Novell辞职当然和MS有关。

7. Google携手NASA也许不久我们就可以在Google Earth上看到月球和火星的表面资料了。

8. 《开放系统世界》07年停刊国内唯一的一部开源杂志。

9. Fauxto.com:在线图像编辑器提供一个以Flash为基础的类似Photoshop的在线图像编辑器。

10. 《时代》封面人物:你草根时代?



Digg!

皇帝辱赐太傅人凤鞋诗并序

昨天刚出关,皇后代皇帝辱赐老臣人凤鞋一双, 遍体金黄,一副龙相,以表彰我洗碗的功劳(枉自揣摩,枉自揣摩),老臣老泪纵横(恩,都流在心里),欣然接受。回关立马穿上,哇塞,真是暖和啊。

是鞋也,质软、皮厚、毛多、美观大方,真乃居家必备之良鞋啊。
是鞋也,底垫得很厚,走起路来很有弹性。
是鞋也,状如云靴,遍体多毛,鞋底周边、筒子口都有厚厚的一圈金毛,既美观又保暖,故又名人凤鞋,因为皇帝喜欢雪山飞狐中苗人凤的打扮,所以和皇后脖子上那圈毛一样,这双鞋也叫苗人凤。

穿了大约半天,脚还是很暖和,不像我以前的,仅仅在执行作为我和大地之间的中介的功用。那个感动啊,皇恩何其浩荡,老臣肝脑涂地,何以为报,唯有继续洗碗,继续洗碗,洗好碗,洗更多的碗,来报答万一。

就让这个冬天再冷一点吧。



皇帝赐我鞋
人凤是名号
一身真龙相
里外都是毛
暖在我的心
穿在我的脚
这个世界上
只有皇帝好


我所思兮在键盘
欲往敲之天气寒
侧身东望涕沾翰
皇帝赠我人凤鞋
何以报之博罗格
情深字浅意阑珊
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书篇
欲往读之双脚寒
侧身西望涕沾襟
皇帝赠我毛毛鞋
何以报之诗书篇
情深字浅意倦倦
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鱼羊
欲往抢之胃已凉
侧身南望涕沾裳
皇帝赠我胖云靴
何以报之多洗碗
情深字浅意拳拳
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米饭
欲往吃之胃已寒
侧身北望涕沾巾
皇帝赠我帅云靴
何以报之再洗碗
情深字浅意眷眷
何为怀忧心烦惋

Digg!

读史的理由——《全球通史》读书札记1

0. 因缘会

我们的教育教会了我们做程序员、律师和会计等等,但是没有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人。当然,也教了,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但这个太高尚,难以运用到俗世。因此我只好自己去寻找。我想,第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最后我发现问题不太简单,当然也许是我想多了,但毕竟连Socrates也要用尽一生去实践他得到的神 谕,借询问别人来了解自己,我等凡人,则更不可能期望就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纵观人类哲学史,关于伦理问题就没争个结论出来,我并不敢因为学过马克思主义 就敢蔑视故往先哲。因此,我想这个问题看来是需要一生去追问的,那就从系统的阅读和思考开始吧。顺便也打发无聊的时间。

Plato说国家是放大了的人,研究国家因此更容易入手,所以他写了本书叫Republic。但这个骨头硬了点,而且玄了点,不适合我这种被抽象教育毒害 至深的人,最后还是拿起了去年偶然在书店买的《全球通史》。看完后,很多收益。先写个读史的理由吧,既复述作者的思想,也整理自己的思考。

1. 这本书的目的

Stavrianos在开篇《致读者》中就明确提出,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这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讲求效 率的时代,对于作者来说,在汗牛充栋的史学著作中再添加一本不是不需要理由的;对于读者来说,有那么多关于当代社会的或实际技能的书不读,读一本历史书, 也不是不需要理由的。他写道:

“每个时代都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这正是要历史学去承担立足当代,认识过去,理解现在,预见未来的功用。Toynbee在1924到1956年撰写《历史研究》期间,还为伦敦的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编写一部当代国际事务的年鉴,之后又同他的妻子一道编写一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史。他说:“这两项庞大而耗时费力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假如 我不同时做这两项工作,我便一项工作也干不成。我始终是脚踩着现在和过去两只船。在这部书《历史研究》的修订插图中,我同样是两者兼顾,既回顾过去,又展 望未来。因为当你研究现在和过去的时候,对未来不可能视而不见,倘若这是可能的话,那反而荒唐可笑了。”

紧接着,Stavrianos在概述从类人猿到人类这一进化过程中又提出了基因进化和文化进化的区别,并进而归纳出人类一直以来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因此,事实上,所谓我们时代的新的问题其本质仍然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性,这个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复杂多样、频繁迫切的形式直接展 现在我们面前,并因此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全球性的精神忧郁症。这个特殊性,一言以蔽之,恰如Werner Heisenberg所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地球上只面对自己,而不再有敌人或伙伴。”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巨大的讽刺,人类发现他居然不能控制他自 己的创造物!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就是要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人类是如何从2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走到了今天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在这纵横时 空的历史性考察中,要发现的不仅仅是当代问题的历史根源,也不仅仅是历史轨迹中所暗示的未来的曦光,除了要剥去那附着在直接现实性上的必然性的假象,更重 要的也许是探讨人性的本质。当今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会永远是现在这个样子,一切都是人类的大脑和双手的创造,这是一个被赐福的时代还是 一个被诅咒的时代,应该仍然取决于我们人类的大脑和双手,这应该是可能的,命运在我们手中。如果确有一神秘的力量主宰着我们的命运,要把我们的全部罪孽实 现,那么我们所能做的最崇高的事情也仍然是这些,这西绪福斯式的反抗。

2.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性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无比辉煌成就的时代,而且毫无疑问,还有更多更辉煌的成就在可预见的将来等着我们。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时代,即使是伯里克利统治的黄金时代也已黯然失色。

我们已经遍布地球,我们可以深入大海,我们已经把人送上了月球,我们可以抽刀断水建立大坝,我们可以移山填海,我们可以在实验室制造新的物质,我们可以改变生物的基因,我们可以模仿人类自己的智能…… 我们已然征服了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已经俨然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但是,也从来没有那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面对如此众多的悖论和困惑?

我们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半天就可以到达地球对面,但是我们却不知道邻居的名字,甚至相貌。我们变得礼貌而冷漠,用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看待我们的邻人。我们 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可以和地球上几乎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即时通话,但是我们心灵的距离却并没有随之减少,如果不是增多的话。我们有神奇的Internet 网络,我们可以和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种族的人聊天,共享各种信息、分享各自的情感,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其中,难道那冰冷的ID背后 陌生的心灵真的就比亲人朋友离我们更近吗?难道虚拟的网游世界就真的比现实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吗?抑或这个世界,我们创造的世界,比冰冷的ID更冰冷,比 单调的bit更单调?

我们有完善的医疗手段,1996年我们销毁了地球上最后一份天花病毒,我们还有机器人和计算机,已然从智力方面开始解放人类,但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出现 了普遍的“过劳死”,出现了亚健康。1992年美国前任劳联主席威廉姆·格林宣称,“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于是美国出了一本书,叫《过于劳累的美 国人》。日本人创造了一个词汇叫“过劳死”,根据日本国家公众健康学院的定义,这种疾病“可以导致高血压症状恶化,并最终导致最后的死亡。”现在,这是日 本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命疾病。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国,一部分科技工作者纷纷在50岁这个事业的高峰期猝然死去。近年,一种新的概念,亚健康状态 (subhealth),也称“第三状态”,被提了出来(不知道谁提出的,没查到),它是指一种介于人体健康与患病之间的一个过渡的中间状态,表现有:食 欲不振、易怒、头痛、疲乏失眠等。这个概念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因为显然,这些症状太普遍了,特别是工薪阶层。

我们有普遍的民主制度,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人类具有我们今天这么大的政治自由,但正如一个社会学家所说,“技术和经济越发达,社会就越趋向于不公正”,收 入差距正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贫困并没有从地球上消失。据联合国1994年的《人权发展报告》披露,在过去的50年种,世界收入增长了7倍,人均收入增 长了3倍。但是,“在1960年至1991年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有的人拥有的财富的比例从70%增加到85%,而20%最穷的人拥有财富的比例则 从2.3%下降到1.4%。”是的,自由了,自由得一无所有。失业是悬在工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在中国,大学毕业生不断的学习新的技能,提高自身的价 值,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因为这不过是要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而不幸的是这还要受到市场波动和行业差别的巨大影响。


我们有庞大的购买力。在18世纪前,产品主要是满足上层阶级的奢侈品消费和下层民众的必需品消费,而18世纪后,首先是在英国,然后扩展到全球, 大众的购买力越来越强,消费社会开始出现,人们开始购买时尚产品,“消费”本身开始大规模生产。现在,无数广告铺天盖地,它们教导我要认识到这是我所需要 的,然而我买的越多,我的欲望就越不能满足,我的“必需品”就越多,就越是陷入恶性消费的轮回。于是,正如Francis Bacon所说,我们变成了经济动物,只知道关注于膨胀的胃和膨胀的银行户头。我们是否应该追问,这样就是美好的生活吗?我们更应该追问,这样“无视个 人、社会和生态的代价而一味强调经济生产率”,值得吗?

我们有丰富的娱乐生活,影视、音乐、体育节目,但是当我们拿着遥控板不断的换台的时候,或者鼠标在浏览器上一路点击的时候,我真的怀疑,我们是真的找到了 快乐还是在打发无聊?每次打开一些搞笑类节目的时候,听到那里边不时冒出来的哈哈的作为背景的笑声,我就在纳闷,原来笑也是要暗示的?我们跟随这时尚、流 行的步伐,把凡是传统的批到体无完肤,我们一起在网上批无极,一起在网上签名抵制日货,在这些现象背后,有多少人是作为能动的主体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又有 多少人不过是惧怕被孤立呢?个性,这个流行的词,真的普遍的实现了吗?抑或不过是给空虚的心灵套上的虚假的外衣?

因此,一切都似乎表明,在征服外在世界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同时征服我们内在的世界。恰恰相反,我们似乎越来越不适应我们自己所创造的这个生活环境了,我们渐渐在巨大的社会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了自己。

“我们可以在每天的电视节目以及Fordham大学的年度报告《社会健康指数》中痛苦地发现……美国社会的健康指数从1970年的75点降到1991年的 36点,……”,“上述报告是在青少年自少率、失业率、吸毒率、高中生辍学率以及住房占有率等统计数字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它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基本状况。”

3. 根本的问题;人

这个特殊性,一言以蔽之,恰如Werner Heisenberg所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地球上只面对自己,而不再有敌人或伙伴。”Stavrianos认为,

“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讽刺却在于,这种主导性正是当今全球病态和恐惧的根源。在消除了所有可能的对手之后,人类不再面对任何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有自己。”
“现在已经到了不能不面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时候。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人类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因此人类现在正在‘被迫地’致力于找到避免成为‘经济动物’的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正致力于寻找一个‘伦理指南针’来引导技术的发展。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所遭遇的最大的挑战。……这一挑战要求他从聪明的灵长类转化为明智的人类……”

200多年前,当詹姆斯·库克船长来到澳洲的时候,“这些原著民留给库克的第一印象是‘对某些人而言,他们可能是世界上最穷的人,但实际上他们远比欧洲人 快乐得多。’库克的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对此也表示赞同:‘我说过,这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人,尽管他们一无所有。’”面对这样一群人,骄傲的欧洲人以复杂的心理“创造了‘高贵的野蛮人’这一概念:快乐地生活,贴近自然,远离文明的束缚和压力。”对这些欧洲人而言,“敌人就是文明本身,所以他们发挥浪漫的联想,把波利尼西亚视为天堂,一个田园式的岛屿社会。”后来高更去了南洋。同样的感慨也见于耶稣会士Jacob Baegert对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描述,“整年中既没有什么事情使加利福尼亚人感到麻烦或苦恼,也没有什么东西使得他觉得生活讨厌或者活着没意思…… 不知道‘我的’和‘你的’这两个词的意思。而正如圣格雷格尔所说,这两个词使我们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难于言表的罪恶。”Stavrianos也在论述 了一个现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一天的生活后说道:

“这样旧石器时代的猎人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而且其社会化程度也是自农业革命以来的人所达不到的。”

显然,旧石器时代无疑像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社会,难怪古典时代各文明的先哲们都把遥远过去的某个时期视为他们的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但是Stavrianos立刻揭示了这个社会的另一面,

“但是紧密维系旧石器时代社会的亲属关系的粘合力既给人慰藉,又使人感到压抑。在其作用下,个人完全听命于团体或部落。”

而且,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立刻可以发现,这个社会中的人还是没有充分发展的人,他所具有的近乎无限的伟大的可能性还没有被充分的实现,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过去和现在所展现出来的最伟大的特征,在此之前,谁能想到人类社会原来蕴藏了如此巨大的创造力?因此,“假如我们自由的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末我们的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况且谁都知道,在森林中叫唤什么,就有什么回声。还是不要触犯原始的条顿森林吧!”(马克思语)


但是,至少旧石器时代的社会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可能性,人并不是生而自私的、贪婪的、好斗的,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Stavrianos在《致读者》最后说的:

“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地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即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命运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4. 并非不重要的问题;个人和社会

“但是,”我曾这样问我自己,“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又能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只要按照规矩办事,小日子不也可以挺快活吗?”

但是,在写完上面这些东西的时候,对这本书做了个大致的梳理后,我隐隐感到,我也许不能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在这个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时代,我真的可以无视这些问题而把“小日子”过好吗?

也许John Donne是对的,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要为本土应卯,那便是一块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庄园,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一旦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李敖 译)

5. 多余的

看完这本书。另一个想法是,比起我们用的历史教科书,这本书立论的高度大不一样啊。视野,我们有不少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情结,指导思想,受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框架影响太大,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现实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人的问题的充分重视,虽然时空跨度很大,但始终是“吾道一以贯之”。我想,这样的教科书教育出来的青年能不高出我们吗?


Digg!